第279章 小心為妙
緬北,魔窟裏的生與死 by 蕭客丶
2025-4-21 23:36
刷單返利類詐騙
網絡刷單返利類詐騙已逐步演化成變種最多、變化最快的壹種主要詐騙類型,成為虛假投資理財、貸款等其他復合型詐騙以及網絡賭博、網絡色情等其他違法犯罪的主要引流方式,被騙百萬元以上的重大案件時有發生。受騙人群多為在校學生、低收入群體及無業人員。
【典型案例壹】邵某在某信群內看到“免費送禮品、點贊評論返傭金”的信息及二維碼,掃碼聯系上客服並按要求下載了壹款App,隨後在 App內“接待員”指導下做刷單任務。完成5單小額任務後收到了對應的傭金,並可全部提現到銀行卡中。邵某遂開始認購金額更大的組合任務單,投入總本金11萬元。但按要求完成任務後卻發現已無法提現,App“接待員”稱因邵某操作失誤造成“卡單”,要再做壹次復合任務才能提現,邵某此時才發現被騙。
虛假網絡投資理財類詐騙
此類案件中,有的詐騙分子通過多種方式將受害人拉入所謂“投資”群聊,然後冒充投資導師、金融理財顧問,以發送投資成功假消息或“直播課”騙取受害人信任;有的通過婚戀交友平臺與受害人確定婚戀關系,再以有特殊資源、平臺有漏洞等可獲得高額理財回報等理由,騙取受害人信任。隨後,詐騙分子誘導受害人在虛假投資平臺開設賬戶進行投資,並對受害人前期小額投資試水予以返利,受害人壹旦加大資金投入,就會出現無法提現的情況。受騙人群多為具有壹定收入、資產的單身人員或熱衷於投資、炒股的群體。
【典型案例二】於某在某直播平臺上觀看炒股知識直播時,收到自稱是主播的好友請求,私聊後雙方添加了企鵝好友,對方又將於某拉入壹投資交流群,於某在群內看見其他人在某款App投資獲利,便下載該App並按照群管理員的指示在App內進行投資操作,小額試驗都成功盈利並順利提現。於某感覺獲利豐厚,便在App內累計投資347萬元。直至月底,於某發現App內余額無法提現並被對方拉黑,才發現被騙。
虛假網絡貸款類詐騙
詐騙分子通過網絡媒體、電話、短信、社交工具等發布辦理貸款、信用卡、提額套現的廣告信息,然後冒充銀行、金融公司工作人員聯系受害人,謊稱可以“無抵押”“免征信”“快速放貸”,誘騙受害人下載虛假貸款App或登錄虛假網站。再以收取“手續費”“保證金”“代辦費”等為由,誘騙受害人轉賬匯款。詐騙分子收到受害人轉賬後,便關閉虛假App或虛假網站,並將受害人拉黑。受騙人群多為有迫切貸款需求、急需用錢周轉的人員。
【典型案例三】樊某接到自稱某金融平臺客服的來電,詢問是否有貸款需求。因樊某正好需要資金周轉,便添加了對方企業某信好友,並下載某款“貸款”App。樊某在該App上申請貸款後,對方以交會員費、解凍金、證明還款能力等為由要求其轉賬。樊某向對方轉賬13.7萬元後,對方仍稱貸款條件不滿足不能放貸,隨後便失去聯系。樊某發現下載的App已無法登錄,才發現被騙。
冒充電商物流客服類詐騙
詐騙分子冒充電商平臺或物流快遞企業客服,謊稱受害人網購的商品出現質量問題或售賣的商品因違規被下架,以“理賠退款”或“重新激活店鋪”需要繳費為由,誘導受害人提供銀行卡和手機驗證碼等信息,並通過屏幕共享或要求下載指定App等方式,指導受害人轉賬匯款。受騙人群多為經常在電商平臺網購的消費者或電商平臺的店鋪經營者。
【典型案例四】杜某接到自稱某網店“客服”的電話,稱其前幾日購買的染發劑有質量問題,現需向杜某進行退款理賠,杜某信以為真。該“客服”誘導杜某下載壹款App,通過該App打開手機屏幕共享功能並按照指示進行操作。隨後,杜某手機收到銀行卡被轉款2萬元的短信,才發現被騙。
冒充公檢法類詐騙
詐騙分子通過非法渠道獲取受害人的個人身份信息,隨後冒充機關工作人員,通過電話、某信、企鵝等與受害人取得聯系,以受害人涉嫌洗錢、非法出入境、快遞藏毒、護照有問題等違法犯罪為由進行威脅、恐嚇,要求配合調查並嚴格保密,並向受害人出示“逮捕證”“通緝令”“財產凍結書”等虛假法律文書,以增加可信度。同時,要求受害人到賓館等封閉空間,在阻斷與外界聯系的條件下“配合”其工作,將資金轉移至“安全賬戶”,從而實施詐騙。
【典型案例五】楊某接到壹個自稱某市公安局警察的電話,稱楊某名下壹個銀行賬戶涉嫌非法洗錢,讓其到公安局處理。楊某稱去不了,對方讓其添加企鵝好友並發來壹個顯示楊某照片的文件,裏面有涉嫌洗錢要被判刑等內容,楊某心生恐懼。隨後,對方以涉及警務秘密為由要求楊某到無人的房間配合調查,並稱楊某要想解除嫌疑就需把卡裏的所有錢款轉到“安全賬戶”,待案件查清後將返還錢款,楊某遂向對方提供的銀行賬戶轉賬5萬元。後因對方要求刪除所有聊天記錄,楊某才發現被騙。
虛假征信類詐騙
詐騙分子冒充銀行、銀保監會工作人員或網絡貸款平臺工作人員與受害人建立聯系,謊稱受害人之前開通過校園貸、助學貸等賬號未及時註銷,需要註銷相關賬號;或謊稱受害人信用卡、某唄等信用支付類工具存在不良記錄,需要消除相關記錄,否則會嚴重影響個人征信。隨後,詐騙分子以消除不良征信記錄、驗證流水等為由,誘導受害人在網絡貸款平臺或互聯網金融 App 進行貸款,並將錢款轉到其指定賬戶,從而實施詐騙。
【典型案例六】王某接到壹名自稱處理高息貸款的工作人員電話,對方說王某有貸款逾期造成的不良記錄,將影響個人征信。經過壹番交流,王某相信了對方的身份,並按指引先後3次向所謂的“認證對接賬戶”的3個不同賬號轉賬,共計25萬元,其中23萬元為王某從3個金融平臺借貸的款項。“妳還用過哪些銀行卡和貸款 App? ”當對方壹再問及該問題時,王某方才醒悟過來,意識到上當受騙。
虛假購物、服務類詐騙
詐騙分子在某信群、朋友圈、網購平臺或其他網站發布“低價打折”“海外代購”“0元購物”等廣告,或提供“論文代寫”“私家偵探”“跟蹤定位”等特殊服務的廣告,以吸引受害人關註。與受害人取得聯系後,詐騙分子誘導其通過某信、企鵝 或其他社交軟件添加好友進行商議,以私下交易可節約“手續費”或更方便等為由,要求私下轉賬。待受害人付款後,詐騙分子便以繳納“關稅”“定金”“交易稅”“手續費”等為由,誘騙受害人繼續轉賬匯款,事後將受害人拉黑。
【典型案例七】李某在網上看到出售某名貴白酒的廣告,遂按照對方留下的聯系方式添加為某信好友咨詢詳情。對方自稱為廠家直銷,可提供內部價,但需私下交易。商定好價格後,李某向其賬戶轉賬元。數日後,李某向對方咨詢物流配送信息時發現被拉黑,才發覺被騙。李某為找到騙子,在網上搜索私家偵探後,添加了壹名自稱私家偵探的人為好友。對方稱可以通過手機定位為李某找人,但需先支付1萬元勞務費,李某向對方提供的賬號轉賬1萬元後發現再次被拉黑,先後兩次上當受騙。
冒充領導、熟人類詐騙
詐騙分子使用受害人領導、熟人或孩子老師的照片、姓名等信息“包裝”社交帳號,以“假冒”的身份添加受害人為好友,或將其拉入某信聊天群。隨後,詐騙分子以領導、熟人身份對受害人噓寒問暖表示關心,或模仿領導、老師等人語氣騙取受害人信任。再以有事不方便出面、不方便接聽電話等理由要求受害人向指定賬戶轉賬,並以時間緊迫等借口不斷催促受害人盡快轉賬,從而實施詐騙。
【典型案例八】李某的企鵝賬號被詐騙分子拉入壹個工作群,見群裏成員名字都是本公司工作人員便未再核實。幾天後,李某收到群消息:騙子冒充的“總經理”稱需支付對方工程款,要求李某核對公司賬戶上還有多少錢。李某核對公司賬戶資金後,騙子冒充的“總經理”要求李某把賬上資金全部打給對方指定賬戶,並以事情緊急為由催促李某快點轉賬。因怕得罪“領導”,李某便將公司賬上40萬元全部轉出。後公司總經理收到銀行短信詢問,李某才發現被騙。
網絡遊戲產品虛假交易類詐騙
詐騙分子在社交、遊戲平臺發布買賣網絡遊戲賬號、道具、點卡的廣告,或免費低價獲取遊戲道具、參加抽獎活動等相關信息。待受害人與其主動接觸後,詐騙分子以私下交易更便宜、更方便為由,誘導受害人繞過正規平臺與其進行私下交易;或要求受害人添加所謂的客服賬號參加抽獎活動,並以操作失誤、等級不夠等為由,要求受害人支付“註冊費”“解凍費”“會員費”,得手後便將受害人拉黑。
【典型案例九】沈某在玩遊戲時看到遊戲聊天框內有壹條“進群免費領取遊戲道具”的消息,申請進群後,壹位網名“派送員”的人告訴沈某掃描群內二維碼便可領取大量遊戲福利。沈某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並填寫了相關信息後,網頁忽然顯示某信將被凍結,沈某便聯系“派送員”,對方稱系沈某操作不當,並向其推送壹個網名為“處理員”的人。“處理員”稱需要通過轉賬證明某信是本人使用,驗證後將如數退還所有資金。沈某便按對方要求,先後向指定賬戶轉賬元,後因被對方拉黑才發現被騙。
婚戀、交友類詐騙
詐騙分子通過網絡收集大量“白富美”“高富帥”自拍、生活照,按照劇本打造不同的身份形象,然後在婚戀、交友網站發布個人信息。詐騙分子通過社交軟件與受害人建立聯系後,用照片和預先設計的虛假身份騙取受害人信任,並長期經營與受害人建立的戀愛關系。隨後,詐騙分子以遭遇變故急需用錢、幫助項目資金周轉等為由向受害人索要錢財,並根據受害人財力情況不斷變換理由要求其轉賬,直至受害人發覺被騙。